论竞争
(1)
在2025年第一天需要说一说的是“竞争”。经济学中的竞争这个范畴是人类所有领域的理论中都有的,只是名称不同,例如:生物学中的“进化”、数学理论中的“博弈”…等其内涵与竞争是一样的。例如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冯·诺伊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所以,当我们去理解市场的竞争时,是涉及到了一个非常丰富和宽广的知识领域。而要理解它只能是应用我们的抽象力。
因为,翻遍所有经济学的著作,都不会有把产品做好,把事情做好作为拥有优势的一方,因为把产品做好,把事情做好只是一个方面,是最大化问题,例如,最大化的生产,最大化的市占率等等,按照博弈论的说法,那只是死变量,而影响购买的是活变量。《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作者,美国普利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摩根斯坦指出“前者不反映其它经济主体的决策,后者则反映这些决策。只有当决策个体仅面对前一种“死变量”的时候,才有所谓的最大化问题;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决策个体面对的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活变量”反映着他人的意志和经济行,因而可能会对决策个体的选择产生干扰或者强化。”
当前我们看到的所谓“内卷”和生产过剩时,首先要想到这是价值关系问题。因为,无论多惨烈的竞争所造成的危机,都不是生产过剩本身造成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过剩只是由于它影响产品的交换价值才引起危机。”所以马克思指出:产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它的时间来确定的,而是由可能生产它的最低限度的时间来确定,而这种最低额又是由竞争来规定”。按照博弈论,在竞争中所要关注的不是生产、销售以及市场占有率这种“最大化”的问题,而是价值关系问题。
(2)
例如传统汽车和电动车之间的竞争,传统汽车企业如果仅从产品本身去理解这种竞争就会走入误区,会导致在不断的投入竞争维持自身生产和销售的同时,逐步破坏产品的交换价值,从而影响价格,因为价值和价格被竞争规定了。这造成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利润率下降和亏损。
危机的爆发不在争取利润的阶段,而是在维持利润的阶段,但是利润不可能通过维持利润而得到,必须通过价值生产。因为资本的产品是利润,利润的只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的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资本论》第一卷)理论问题这里不能过多涉及了,因为理解和阐释起来非常复杂。
简单而言,维持利润本身就是生产危机的行为,因为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而不是销售或流通领域,它来自生产领域,而一切生产的基础是人,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虽然利润中包含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本身并不是来自商品的买和卖的关系中,而是社会关系中。
所以,传统汽车企业生产和销售不是简单的把产品搞好,把销售做好,虽然这是必要的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而是要对价值进行生产。而价值关系就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关系,正如博弈论的死变量和活变量的关系。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关系是,前者是价值,后者创造价值。
说到这里,有必要纠正长期以来在中国政治思想中错误的认识,即要认识到,利润或剩余价值必须、也只能归属于资产阶级,而不是工人阶级。中国社会的混乱或深刻的矛盾在于对这方面的错误理解和认识,不知道保护企业家就是保卫社会。马克思指出:“在我的论述中,“资本家的利润”事实上不是“仅仅对工人的剝取或“掠夺’”。相反地,我把资本家看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必要的职能执行者,并且非常详细地指出,他不仅“剥取”或“掠夺”,而且迫使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就是说帮助创造属于剥取的东西;其次,我详细地指出,甚至在只是等价物交換的商品交换情况下,资本家只要付给工人以劳动力的实际价值,就完全有权利,也就是符合于这种生产方式的权利,获得剩余价值。但是所有这一切并不使“资本家的利润”成为价值的“构成”因素,而只是表明,在那个不是由资本家的劳动“构成的”价值中,包含他“有权”可以占有的部分,就是说并不侵犯符合于商品交换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01页)
(3)
竞争是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范畴,而理解这个范畴必须通过理解价值和剩余价值才能理解竞争的本质以及如何参与竞争。对于企业来说,从利润中无法认识剩余价值;对一个现代国家而言,不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是一切错误路线和政策制定的根源,因为内卷的本质就是无法进行剩余价值生产导致生产过剩影响到交换价值,即无法进行再生产;换成政治学理论就是政治斗争、意识形态斗争问题;换成法学理论就是法律与社会不相容的问题;换成历史科学就是阶级斗争问题……等等。
所以,当企业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时,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思考问题的方向首先不是价格战的问题,也不是产品如何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即剩余价值本身的问题。
因为价值关系、剩余价值、交换价值、商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再生产…等许许多多的概念和范畴,归根到底阐述的都是关于人的问题,只不过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分工的发展,“人”这个抽象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被分离为各式各样的命题、概念和范畴,掩盖了问题的本质。但无论如何正如《六组坛经》指出的:“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
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于并不真正理解概念、范畴的意义,而是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例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要认识和理解“关键概念”。马克思指出: “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
如果不理解剩余价值到底是什么,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会让一些企业在生产、销售、市占率等各种指标这些死变量的指引中走向灭亡。在70年代,美国开启了全球化,在这个浪潮中,美国认为只有生产出先进的人,才有光明的未来。托夫勒写的《第三次浪潮》指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不需要在地理上开辟市场,要向更高的方向迈进。而更高的方向在于人。于是美国在70年代后大力资助任何形式的关于人的发展的社会行动,千奇百怪,无所不用其极,例如苹果CEO乔布斯就是其中一员,他采取到印度禅修的方式。竞争的本质是人的竞争,其产生的价值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而人的竞争在于商业模式,或者说,商业模式是人的竞争的表现。简单而言,星巴克、必胜客、麦当劳是因为比欧洲的咖啡、披萨、汉堡口味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