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使用AI产品

“逻辑会带你从A到B,想象力会带你到任何地方。”——爱因斯坦

AI产品作为理性的辅助工具,在人类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并不具备思想。AI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处理任务:1. 基于逻辑和数学的数据驱动任务,如模式识别、优化和预测、大数据处理等。2. 基于明确定义的问题,如棋类游戏、数学计算、自然语言处理。3. 重复性和规则性的工作,如金融交易、自动驾驶、数据分类等。这些功能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并缩短决策时间。

然而,依赖AI也可能导致错误。例如,埃隆·马斯克曾提及有150岁的人还在领社保,这实际上是基于对COBOL语言的误解。COBOL是一种古老的编程语言,在处理日期数据时,如果无法确认或识别,可能会默认1875年,导致2025-1875=150岁这样的荒谬结果。因此,AI提供的数据或答案需要正确的辨识和解读。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而AI产品唯一不能提供的就是创新能力。创新依赖于不按常规出牌的感性能力,而AI的“创新”只是基于已有数据的重新组合、优化或模拟。它无法真正打破已有的框架,只能在既定框架内进行变化。这点是每个人和每个企业在使用AI时都应谨记的,千万不可混淆两者的区别,以免阻碍自身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所有知识最初都来源于感觉世界。通过验证、扩展和系统化这些感觉,形成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正如科学方法论中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爱因斯坦也指出,创新的来源是:直觉的工作超越理性,创新是直觉战胜逻辑的结果。人类的进步依赖于理性,但愚昧同样可能源自理性。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言:“人出生时是无知的,而不是愚蠢的;他们是通过教育变得愚蠢的。”知识源于直觉和想象力,而教育有时可能抹杀这一点。

因此,AI作为理性工具,仅能辅助人类思考。它的发展和应用取决于人类感觉能力的提升。感觉世界基于共同的物理刺激,但知觉世界因个人的背景、经验、文化和心理状态而高度主观和个性化。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问题:所有思想家和科学家与一般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强烈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反传统、反常识、质疑一切的批判精神,而且很多都有各种怪癖、以及对新奇和未知的开放态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科学创新在本质上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工作。

对于科学创新的特点,杨振宁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中指出:“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爱憎,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他的风格,而这种风格转过来又决定了他的贡献。乍听起来,一个人的爱憎和风格竟与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关系如此密切,也许会令人感到奇怪,因为物理学一般认为是一门客观地研究物质世界的学问。然而,物质世界具有结构,而一个人对这些结构的洞察力,对这些结构的某些特点的喜爱,某些特点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风格的要素。因此,爱憎和风格之于科学研究,就像它们对文学、艺术和音乐一样至关重要,这其实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我们在利用AI时需要社会培养并容纳这种鲜明的个性和批判精神,因为AI虽能帮我们处理大量数据,但这种技术的进步不应掩盖或阻碍我们对人类个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需求。因为,知识的来源、推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是每个人鲜明的个性、丰富的生命表现,是人在无限的想象力中不断打破已有知识框架,拓展其边界的感性世界中发展的。而感性发展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这就需要社会为一个更加人性化和解放的未来铺平道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