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误读

我正在组建一个小团队,计划录制视频,未来也准备进行直播,旨在纠正中国思想市场混乱的现状。当前尤为突出的一点是,我国一些大学教授在解读思想经典文本时,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深刻的理解,导致教条化甚至荒谬的解释频频出现。最近在一些视频中,我们注意到,即使是985、211高校的哲学专业教授,对文本的理解也常常令人失望。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答案在于读书方法的问题。

读书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精髓并不在于“正确”理解文本,也不是故意追求错误的解读,而是在阅读中对关键概念进行破坏性重构。这种重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不改变概念本身的形式,但剥离其原有含义,重新赋予新的内涵;另一种是直接进行“误读”,甚至给出与原意截然相反的解释。纵观思想史,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思想家,几乎都采用了这两类方法——通过偏离或背离文本原意,在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凭借直觉和主观洞察进行抽象理解,与原著展开对话,超越作者的意图,从而为文本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革命性的思想和科学的进步,正是依赖这两种方法不断推进的。

以下是几个对现代思想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的例子,他们通过创造性误读开创了全新的理论体系:

  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堪称经典。他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改造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定了全新的历史观。同时,他并未抛弃“资本主义”“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剥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概念,而是改变资产阶级和早期无产阶级理论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重新赋予其革命性的内涵,从而诞生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

  2. 弗洛伊德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解读是创造性误读的典型案例。莎士比亚的原作聚焦复仇与命运的主题,而弗洛伊德却将其重释为哈姆雷特与母亲之间的潜意识冲突,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种解释完全偏离了莎士比亚的本意,却为现代心理学开辟了新天地,不仅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基础,还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3. 尼采对古希腊哲学的重新解读充满了颠覆性。他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传统“反着理解”,视其为生命力的衰退而非进步的象征,与苏格拉底的原意背道而驰。通过这种偏离,他建立了以“超人”和“意志力”为核心的生命哲学体系,对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海德格尔对东方哲学文本的误读同样引人注目。他将《道德经》中“道”的概念与西方哲学中的“存在”(Being)联系起来,尽管这种关联在老子原意中并无明确依据,却为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这种跨文化重释,不仅超越了文本原有的文化边界,也为20世纪哲学带来了深刻启发。

同时,作者本人的对自己思想的解读并不一定就是全面的或正确的。例如爱因斯坦在发表相对论后,进一步启发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理解来自其他人。例如,保罗·朗之万的解释不仅准确传达了相对论的物理意义,还以直观的方式启发了许多人,包括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曾去信给予极高的评价和感谢。

还有闵可夫斯基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发表后对其进行重新诠释的关键人物。1908年,闵可夫斯基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将时间和空间统一成一个四维连续体,用几何语言重新表述了狭义相对论。这让爱因斯坦最初感到困惑(他曾戏称这是“多余的数学”),但后来他逐渐认识到这一框架的深刻意义,并在广义相对论中加以发展。闵可夫斯基的解释不仅启发了爱因斯坦,也为后来的物理学家理解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而这些打破原著的框架和理解,甚至进行相反的理解并进行重新诠释的方法是中国学者缺乏的。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