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九一八事变纪念之际
在“九一八”事变纪念之际,我们要追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所受到的那种思想教育。那个年代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普遍未对日本抱有狭隘的仇恨。这得益于毛泽东时代共产党的政治教育采用的革命叙事风格。革命叙事的特点是通过赋予历史斗争以“正义”和“进步”的意义,使人们感到自己在参与一场超越民族或个人恩怨的伟大事业。它引导人们将斗争目标理解为体系性压迫(如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而非特定民族或国家,鼓励从全局视角看待历史和未来。例如,毛泽东明确区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批判前者、团结后者。这种区分使叙事更具战略性和包容性,避免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这种叙事容易让人产生宽广的胸怀,而非局限于民族仇恨。例如,日本战败后,第四野战军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收编了约3万名日籍人员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这些人员主要为滞留东北的日本侨民、战俘及技术人员,包括医生、护士、飞行员和铁路工人等。他们不仅填补了医疗、航空、军工等领域的技术短缺,还展现了革命事业的包容性,为后来中日友好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例如,林弥一郎领导的原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加入四野,协助建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培养了中国空军首批飞行员,其中23人参加了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此外,1950年,800名日籍铁路技术人员参与天兰铁路建设,提前8个月完工,体现了其重要贡献。
1956年,周恩来接见日本代表团时表示:“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这种宽容态度反映了革命叙事超越仇恨的战略胸怀。2019年,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为51位在世的日籍中国人民解放军老战士颁发纪念章,肯定他们在解放战争和中日友好中的贡献。
革命叙事的包容性还体现在中共的统一战线策略中。1945-1949年,四野收编日籍人员的同时,也吸纳其他群体(如国民党降兵),展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战略眼光。这种胸怀使中共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壮大力量,并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例如,1972年中日建交时,中国放弃战争赔款要求,换取日本经济援助,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革命叙事的这种特质,帮助干部超越历史恩怨,建立国际主义视野,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开放与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要成就伟大事业,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眼光。小鼻子小眼的民族主义教育是民族的灾难,不仅没有未来,还对中国人民构成压迫与剥削。因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决定其行动的方向和目标,狭隘的民族主义将视野局限在历史恩怨和对立情绪中,限制了个人与国家的战略选择,阻碍了开放与合作而走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