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企的斗争方式
燃油车企与某些所谓新能源车企之间的斗争方式很重要。因为两者是不同的资本形式,也可以简单的区分为以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这两种不同的资本形式。虽然两者都生产,都是发展生产力的形式。但后者的发展是建立消灭前者来发展自身。例如,某新能源车企亏1000亿并不影响企业估值,而且可能还上涨,只要资本的目标被逐步达成就可以,因为所看重的是资本价值的增值,而不是利润。
而燃油车企就不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的是过剩的产能、利润的降低等等,社会因此也遭受损失。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指出的:资本主义“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这个价值的手段。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包含着;降低利润率,使现有的资本贬值,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
那么对于燃油车企来说,问题并不在于你是否生产出与新能源车企相同的产品参与竞争,而在于资本形式之间的竞争。比如,如果在未来一年的竞争中,双方都亏损一万亿,谁更能承受呢?金融资本并不认为是亏损,而是认为这是参与这个游戏的成本,是新的资本积累的手段而已。这里没有技术、道德上的对错,就是资本的趋势而已。
但在它们之上存在着解决问题的手段,它们之间竞争是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生产前提。在科学研究上,爱因斯坦说过:“同一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层面解决,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而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决定未来的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因为商业是工业的前提,是高于工业的形式。因此,只有在商业层面才能够力挽狂澜。而日企、德企所理解的商业还是市场中的产品的销售、服务、营销等具体方法和策略,而并不是商业模式这种抽象的方法论问题。
对于日企和德企而言,一旦失去中国市场,就意味着在全世界失败。因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将以中国市场为基础在全世界征战,这是日企和德企无法应对的。因此,这也是许多国家阻止和防范中国电动车的原因,因为这种冲击破坏力极强。所以从政治、技术和国际市场的条件上看,真正能够让中国汽车企业走向世界参与竞争的的是燃油车。
因此,中国的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保持一定的产能是必要的,它们必须要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但是这需要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关系为考量。保持一定的产能又不能以销售亏损为代价。马克思指出,企业的灭亡不是争取利润的时候,而是在力图维持利润的时候。所以在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的同时保证销售利润,也要通过出口释放产能化解产能压力,而这需要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去平衡生产与销售。这个并不难,而在于勇气和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