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的特点

1

大家说我去年很多问题都说了一半,催我赶紧继续谈下去。我知道很重要,但我认为你们能否理解更重要。因为从反馈上看,理解的不怎么样,或者说部分理解还可以,整体上是不好的。所以在接下来的问题中,我先谈谈理解的问题。

首先,没有继续写在于我没有找到恰当的阐述方式,因为语言本身就是障碍。这不是我,而是任何语言都不能充分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思想。正如康德说的:“哲学是不能学习的,而只能学习哲思。”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序言中说:“我费尽心力,除了用这本书以外,还是不能发现什么捷径来传达这一思想。”尼采说的:“思想家十有八九文笔欠佳,因为他们传达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们的思想,还有他们思想的过程,思想之思。”语言这个问题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指出,马克思“不讲究文体,有随便的、往往是粗鲁的而诙谐的措辞和用语……这是按照作者当时头脑中发挥的思想的原样写下来的。”

简单而言,语言表达思想,但思想不是语言,所以释迦牟尼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若以色求我,以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现代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就是否定了语言可以充分表达思想的作用,以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的目标就是如何拆解语言的逻辑的功能达到感性理解。如维特根斯坦说美就是“喔噻”,不用解释,也解释不了,因为就是一种感觉,美学的就是感觉学。

所以在阅读时要跟着文字走去尝试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而不是陷入文字的迷途中,也就是始终在脑海中悬置一个问号或模糊的概念,通过阅读文字让这个问号的内容生动起来不断的形成问题,问题就是现实的运动,即始终不寻求答案,而是把问题的范围不断扩大,或者说在脑海中构建的是问题即现实本身,而不是答案。因为问题就是答案,答案包含在问题中,不能提出问题,就不能得到答案。这是由于每个人的问题都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验所认识到的,因此是片面的、部分的、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历史的、科学的。

因此问题的解决不在于答案,而在于问题。关于这一阅读和学习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中指出了:“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读起来相当困难。法国人总是急于追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接关心的问题的联系,因此我很担心,他们会因为一开始就不能继续读下去而气馁。这是一种不利,对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读者指出这点, 并提醒他们。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语言的性质是感性的,但其所表达的内容是理性的,通过理性是不可能理解思想的,这是由于思想的世界是感性的、直觉的、抽象的世界,是实在、本质、真实的世界本身,而理性不是实在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根基,物理学、量子力学正是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即通过抽象的、直觉的去想象物理世界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它摆脱并推翻了经典物理学关于刚性物体及自然界规律的概念,也就说,以往把最小的单元理解为构成这个世界的基础被推翻了,发现世界是由抽象构成的,而通过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描述自然界是不正确的,例如著名的波粒二象性、双缝干涉实验所证明的。

因此语言如何表达出思想并被他人理解取决于一个人的感性能力,按佛学讲就是悟性是关键。

正如马克思曾说过的:“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9页)所以辩证法的根本就是通过不断的否定理性和被扩大的理性进行的否定并最终达到感性的解放,即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的性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马克思把全人类最终的解放表述为全人类感性的解放。

马克思理论的这种特点,被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称为伟大的历史主义直觉的作品。按照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的说法,马克思理论表明他是这个世界唯一没有被异化的人。马克思以超越一切理性的直觉,通过感性的理解世界为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写了人类在感性上能够达到的理性最远边界的不朽传奇。正如英国天才科学家、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是:他在人的问题上扩大了理性所能达到的范围,把崭新事物出现的可能性也包括进去了。”

2

马克思这一理论特点连被维特根斯坦视为蠢货的波普尔都感叹到:“马克思的出现让社会学再也不能回到从前了…所有现代学者都应归功于马克思…甚至他的错误的理论也是他的不可战胜的人道主义和正义感的证明。”实际上这种评价看着虽高,但说马克思理论是“人道主义和正义感的证明”,这个评价马克思要活着绝不会同意,严格说是对一位科学家的侮辱。因为人道主义、公平正义等等诸如此类的认识正是由于阶级斗争而产生意识和要求,而全人类解放的要求恰恰要消灭这种观念产生的现实土壤,正如《共产党宣言》所宣告的:“共产主义者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

因为道德上的这些要求对于人类解放的根本而言不仅是无意义的,而且是反动的。因为人道主义这种认识是资产阶级的和无产阶级未摆脱资产阶级观念的产物,也就是对立产生的,即人道主义的要求由于是非人道的现实所产生的,因此不改变现实而寻求人道主义是对人的价值、即人类解放事业的贬低。而公平和正义的要求等于不承认阶级差别,不承认人与人之间在体力和智力上的不同,因此这种要求反而造成更加的不平等。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批判的:“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于不平等的劳动来说就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很多人理解马克思理论产生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先入为主的把马克思理论当作道德武器,并从道德出发掌握理论,而没有从科学本身去理解。我们学习物理学、化学不会用道德去理解和解释,而为什么到解释马克思的理论时就需要用道德观念去理解呢?所以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因此对于一百多年来对马克思理论的扭曲,可以用尼采的一句话概括:“道德乃是科学史上难以置信的丑闻。”

所以我们看待历史发展不能用道德看问题。例如邓小平有两句话:“先富带动后富”和“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前一句被反动派、反革命们批判,后一句被反动派、反革命们用来证明对前一句批判的正确性。而实际上,邓小平第一句话恰恰准确的表达出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初期发展所要求的条件,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或者说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必然要求。第二句话作为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共产党宣言》指出的:“分裂成两大相互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邓小平没有搞清这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历史性的胜利!

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分裂和对立是高度赞扬的,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如腐败、不公正、卑鄙、龌龊、贪婪等等丑恶,但没有这个条件,一切发展都不可能,同时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产生,才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和社会关系进步的条件。所以《共产党宣言》以“非常革命的作用”评价资产阶级的这个伟大历史功勋,因为它为全人类奠定的是一条解放道路,因此《资本论》第一卷指出:““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

反动派、反革命对改革开放的批判的实质就是封建主义的反扑和反动,这是今天中国人要高度警惕的,需要中国人的理论自觉。因为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被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时社会主义本身就是资本主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实际的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而且科学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或斗争对象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与空想社会主义斗争所采用的概念。所以马克思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仅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而使用。”在马克思理论不存在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理论以及定义,这个问题下边再说,它是一个语言学问题。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出现也不是针对资本主义的,而是针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而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反动派的这种认识所展开的批判是今天的中国要学习的,更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拿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器的时刻!无产阶级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向攻击资产阶级的反动派斗争,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要再次响应《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号召,帮助资产阶级在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3

在人们的意识中,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的困难之处首先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道德观念,因为在关于人的这个问题时,封建主义在道德原则上是崇高的,而资本主义则是功利的;封建主义的目的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现实,而资本主义则力求现实的利益;封建主义以人为本;资本主义以商品为本;封建主义为人民而奋斗;资本主义为财富而奋斗,等等。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表现处处是与过去人们的道德观念相反。这种道德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尤其是形形色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也是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初期发展后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政治原因,也是许多宗教世俗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宗教势力回潮的原因,例如伊朗。

因为过去的或旧世界中的真理、道德、宗教等等观念是建立在为人民的基础上的,这是旧世界一切社会和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就像俄国沙皇自称农民的儿子,也确实是真诚的这么认为。可以看到沙皇时期很多人评价俄罗斯的革命者时说,别的地方都是鞋匠想当老爷,而我们这儿是老爷想当鞋匠。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意外归来》中,门口女庸看着衣衫褴褛的老爷回家时,那种的那种诧异、陌生、难以理解的眼神和体态就是描绘这种不理解。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社会主义运动的起源就是贵族的、上流社会的产物,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序言就指出这一点。

所以马克思有个很著名的典故,即当工人阶级领袖魏特林说“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时,马克思大怒,拍案而起,力量大的把房间的灯都晃动了,说了一句:“无知不能帮助任何人。”其原因就是这种认识和行动是反动的,因为这种共产主义的性质是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这种共产主义的极端反动的本质和后果: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IV]简单状态的倒退,恰恰证明对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

因为这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不会成功的,而且只会制造更大的压迫和剥削,所能满足的只能是人们的一时的道德观念,但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所以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

4

在这里建议,理解马克思对道德的看法和批判可以参照尼采的著作,西方很多哲学家都把尼采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去阅读,例如福柯就是通过尼采理解马克思。因为马克思在转到政治经济学研究后,就不再涉及哲学问题,或者说,马克思把哲学转变为现实的、实践的形式。正如他青年时代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的:“你不能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

对于深陷于旧世界的意识的人们头脑,也就是传统的力量来说,要理解新世界只能依靠现实的手段和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理论中对过去必须要有个高度的总结,以体现新的历史观。所以马克思临时在《资本论》即将印刷时第一次撰写出来第一章“商品和货币”中的“商品“,之前只有货币,但没有商品。《资本论》第一章是马克思在哲学和科学上统一,即新世界观的表现。但马克思本人并不满意。

对于不精通哲学、科学的人而言,理解商品极难或根本不能理解。而实际上这一章所体现出的思想取得了集过去一切人类思想之大成的历史性成就。关于这个问题,后边我在讲东西方哲学,尤其是佛学、《道德经》、物理学,量子力学,时就会惊讶的发现这一非常重要的特点,必然会认识到这是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马克思把过去的一切哲学或思想进行了科学化。

正如马克斯·韦伯指出的,马克思是把资本主义科学化的第一人。韦伯指出:“判断一个当代学者,首先是当代哲学家,是否诚实,只要看他对待马克思和尼采的态度就够了。凡是不承认没有这两个人所作的贡献就没有自己的大部分成就的人,都是在自欺欺人。我们在其中从事学术活动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马克思和尼采创造的。”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尼采的思想,实际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中对过去的历史观的批判,例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指出:“你们所有这些著名的智者,都曾是为人民和为人民的迷信而服务的!但却从未服务于真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敬重你们……你们充当着人民的代言人,始终倔犟而狡猾,像头毛驴一样。一些想取得人民信任的统治者还在他们的马前套一头小毛驴——一个著名的智者………像毛驴一样,总是拉着人民的大车。”

尼采所批判的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封建主义的“英雄史观”,即《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这种观点只能在历史中看到元首和国家的丰功伟绩,看到宗教的、一般理论的斗争,而且在每次描述某一历史时代的时候,它都不得不赞同这一时代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4页)

资本主义的出现否定了这种历史观,换句话说,资本主义恰恰以人们道德观念相反的方式创造的是真正的道德,它强烈冲击并否定着封建主义千年以来虚假的道德统治,资本主义开辟了全人类解放的革命征程。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斩断了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牵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高度赞扬,因为马克思科学的认识到。资本主义这种生产形式恰恰是一个在更高的层面上建立更高尚的道德、真正的人道的源泉,如果用过去的道德衡量资本主义的现实并去否定它是反动的、反革命的。正如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的:“尽管在其自发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的形式中,也就是工人为生产过程而存在,不是生产过程为工人而存在的那种形式中、是造成毁灭和奴役的根源,但在适当的时候,必然会反过来转变成人道的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563页

5

对资本主义这种通过功利反传统道德的历史进程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从这一核心出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体系。尼采也是如此,只不过他是在哲学领域中说明这一历史变化,而马克思是说明这一历史变化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指出了。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了资本主义与以往历史的不同,即“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198页)

马克思认为过去的道德观念的统治恰恰是人类苦难的根源,如果不去反抗和斗争,那么就会阻碍历史的进程,使人们遭受一些不应该遭受的苦难。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指出的:“兄弟们!整个人类将来最大的危险潜伏在什么人那里呢?难道不是好人和正义者那里吗?………不管恶人做出什么样的伤害,都不及好人做出的伤害更伤人。”

这种认识在中国也有,但没有达到像马克思和尼采把这种认识科学化、理论化的水平,例如明代李贽在《焚书》中指出的:“公但知小人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尤可救,若君子误国,则未之何矣。何也?彼盖以为君子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

清代戴震对宋明理学对社会的残害批判到:“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者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死于理,其谁怜之!”正如墨子曾经说过的:“儒之道,足以丧天下。”所以墨子思想在清代乾嘉时期兴起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一丝觉醒。

鲁迅是深受尼采影响的作家,这是他的思想和文章在当年独树一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是站在“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正如他说的:“故病中国今日之扰攘者,则患志士英雄之多而患人之少。”他与其它人不同,他不是改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进行彻底的批判和否定,即他说的:“故纵唱者万千,和者亿兆,亦绝不足破人界之荒凉。”

所以他的文章中大多都是对深受传统道德束缚的人的讽刺和批判,例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呐喊》等等。对于中国传统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指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书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今天的中国人读他文章时更加感同身受,甚至在看他的文章时有一种错觉,感觉他就是与我们同时代的人,因为鲁迅说人话。毛泽东曾经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对中国历史无情的批判在今天更加有意义。因为在那个年代,他只能是在思想上进行批判,而没有现实的手段加以解决,而今天的中国已经为他的批判建立了现实的、实践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意义就在于此。这是因为历史发展需要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必须被创造出来才能改变历史,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资本!

谈到“资本”,对于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几乎全部学者而言,就进入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因为没有人能说出资本到底是什么,但是大家都经常谈论它、研究它、实践它。通过Google学术查一下就会发现,没有人能说清楚,认为自己能够说清楚的,一定是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论特征,如果理解辨证逻辑,或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就应该知道为什么不能定义或解释。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在研究对象上就是关于这种问题的。

因为,在马克思那里,“资本”是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的关系,既不是物,也不是人。在时间性上而言,即是过去,又不是过去。说它有过去,是由于资本的诞生是地球生命诞生开始一系列演化的结果,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的:资本的出现“包含着一部世界史。”说它没有过去,是因为它的诞生是“一个新时代”,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即《共产党宣言》指出的:“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新世界。”说资本有未来,是由于它的灭亡就是人类史的开端(注:在马克思理论中,资本诞生前和资本的存在期只是人类的史前时期)。

说它没有未来,是由于它只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消亡)关于这个问题就不深入了,这不是目前涉及的问题。提及这一点是提醒读者,“资本”这个概念不是通常大家理解的意思,是一个历史规律,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而且无规律。按照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资本主义的规律就是无规律。换句话说,无规律是它的绝对规律,即始终在变易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困难之处就在于,这种理论是揭示无规律的规律。换成恩格斯的表达就是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他给布洛赫信中提出的“历史合力说”。他这种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是不充分的,格局不大。

反革命、反动派和封建主义者们,即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家们常常引用《资本论》中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去批判资本主义。他们之所以反动就在于,在他们的理论中,资本代表“坏”的,而没有认识到只有资本才能推翻旧社会,建设一个新社会。如果能看到这一点,马克思说:那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就是革命的科学了”。所以问题在于,他们看不到资本对于人类解放的革命意义,因此他们才是反动的、反革命的。

所以马克思《资本论》这句话根本不是反革命们理解的那个意思。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马克思一方面回望资本诞生的历史,对人类终于诞生了资本这一解放全人类的生产关系感叹,但更多的是讽刺那些痛恨资本的道德观念。马克思认为形成资本的阶段是苦难的,但却是必要的。所以在这句话前面是:“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充分表现出来,要完成劳动者同劳动条件的分离过程,要在一极是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这一现代历史杰作,就需要经受这种苦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871页)

(注意:“永恒自然规律”加引号的意思是否定资本主义是永恒自然规律,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肯定。“劳动贫民”加引号是肯定这种现象,但否定这种结果。马克思理论的这种特点是一种诙谐的或讽刺的对辨证逻辑的运用。总之,辨证逻辑或在马克思理论中不可能出现单纯的否定或肯定,因此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问题、也就是不能单纯从他说什么去理解)

因此,这种苦难是进步的,但是反革命们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尤其是指责工厂使用童工。所以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特别指出这个问题:“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来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和合乎规律的趋势,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畸形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216页)

谈到“资本”,对于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几乎全部学者而言,就进入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因为没有人能说出资本到底是什么,但是大家都经常谈论它、研究它、实践它。通过Google学术查一下就会发现,没有人能说清楚,认为自己能够说清楚的,一定是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论特征,如果理解辨证逻辑,或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就应该知道为什么不能定义或解释。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在研究对象上就是关于这种问题的。

因为,在马克思那里,“资本”是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的关系,既不是物,也不是人。在时间性上而言,即是过去,又不是过去。说它有过去,是由于资本的诞生是地球生命诞生开始一系列演化的结果,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的:资本的出现“包含着一部世界史。”说它没有过去,是因为它的诞生是“一个新时代”,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即《共产党宣言》指出的:“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新世界。”说资本有未来,是由于它的灭亡就是人类史的开端(注:在马克思理论中,资本诞生前和资本的存在期只是人类的史前时期)。

说它没有未来,是由于它只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消亡)关于这个问题就不深入了,这不是目前涉及的问题。提及这一点是提醒读者,“资本”这个概念不是通常大家理解的意思,是一个历史规律,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而且无规律。按照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资本主义的规律就是无规律。换句话说,无规律是它的绝对规律,即始终在变易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困难之处就在于,这种理论是揭示无规律的规律。换成恩格斯的表达就是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他给布洛赫信中提出的“历史合力说”。他这种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是不充分的,格局不大。

反革命、反动派和封建主义者们,即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家们常常引用《资本论》中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去批判资本主义。他们之所以反动就在于,在他们的理论中,资本代表“坏”的,而没有认识到只有资本才能推翻旧社会,建设一个新社会。如果能看到这一点,马克思说:那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就是革命的科学了”。所以问题在于,他们看不到资本对于人类解放的革命意义,因此他们才是反动的、反革命的。

所以马克思《资本论》这句话根本不是反革命们理解的那个意思。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马克思一方面回望资本诞生的历史,对人类终于诞生了资本这一解放全人类的生产关系感叹,但更多的是讽刺那些痛恨资本的道德观念。马克思认为形成资本的阶段是苦难的,但却是必要的。所以在这句话前面是:“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充分表现出来,要完成劳动者同劳动条件的分离过程,要在一极是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这一现代历史杰作,就需要经受这种苦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871页)

(注意:“永恒自然规律”加引号的意思是否定资本主义是永恒自然规律,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肯定。“劳动贫民”加引号是肯定这种现象,但否定这种结果。马克思理论的这种特点是一种诙谐的或讽刺的对辨证逻辑的运用。总之,辨证逻辑或在马克思理论中不可能出现单纯的否定或肯定,因此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问题、也就是不能单纯从他说什么去理解)

因此,这种苦难是进步的,但是反革命们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尤其是指责工厂使用童工。所以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特别指出这个问题:“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来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和合乎规律的趋势,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畸形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216页)

6

因此,首先要把握住,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不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每一个人与资本的关系都是雇佣劳动的关系。而资本是社会中所有人的共同活动构成的,而不是某些人或某个阶级的产物,即《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所有人都是雇佣劳动者,并不是说只有工人才是雇佣劳动者,而且包括罪犯也是劳动者,只不过是被直接生产排除在外的一种劳动。罪犯生产的商品是罪行,产生出警察、法官、律师等等劳动,显而易见,没有罪行的产生就不可能有这些职业的存在,所以这也是一种商品的买卖关系。即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国民经济学不知道有失业的人,即处于这种劳动关系之外的劳动者,小偷、骗子、乞丐?失业的、快饿死的,贫穷的和犯罪的劳动者……”

因此,犯罪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行为,是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一样的性质,即生产力与交换关系之间冲突的产物,没有这种冲突,国家就不会产生和存在。因此,无论是阶级的、意识的、思想的、政治的,军事的等等一切冲突、矛盾和斗争都是生产关系的矛盾形成的,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不仅是犯罪和国家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表现。例如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自然关系来看是最正常不过的一种关系。虽然男女在性方面是自然的需求或规定,但双方是否同意发展出这种“自然规定”是被社会关系决定的,自然规定不起作用。双方的出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才华、财富状况、相貌等等是双方交往并发生这种自然规定即性关系的前提,男女之间绝不会仅仅因为性是男女之间自然规定或需求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双方交往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马克思说:“他的欲望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而这种前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生变化,例如,在中国女性找对象的目标经历过首选军人、干部、工人、个体户、企业家的过程,即人的观念是被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即生产力发展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所以在马克思理论中会发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但并不理解的科学理论,如贫困恰恰由于大力的扶贫措施而导致更加的、万劫不复的贫困,例如马克思批判济贫法:农村衰败是由于乡村振兴而更加导致更加衰败,如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贫富差距由于反对私有制而共同富裕导致差距更大,如恩格斯《共产主义者与卡尔·海因岑》……等等与人们的认识相反的认识。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这些理论观点,已经在经济学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步,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如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等等。

7

这个道理很简单,并不复杂。贫困、农村凋零等等问题恰恰表明是由于被排除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之外而导致的。因此,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继续推动商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让贫困人口、农民尽快参与到社会大生产当中。而扶贫、乡村振兴等等这些行为不仅没有把他们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而且反而强化了他们在旧的生产关系中的束缚。

例如城市美化和乡村振兴是一个完全对立、互相破坏或共同损害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进程的行为,一方面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另一方面阻止了工商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因此,导致贫困人口更加贫困,乡村更加衰败。而正确的做法是“驱赶”农村人口离开土地。日本乡村振兴的成功是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化将农村人口推向城市而成功的,或者按友田滋夫说的:“农村过剩人口由农村移动至城市,可以同时解决两个问题,即消除农业农村问题与确保城市制造业所需的劳动力。”(《日本农村的再生:经验与治理》213页)这种成功就是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中所指出的:“封禁剥削的根源不是由于人民被剥夺而离开了土地,相反地,是他们占有土地而离不开它。”

因此,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把农民转变为无产阶级才是解放的道路,而不是像反动派那样主张保护农民利益。这是一个革命的党和反动的党的根本区别,按照恩格斯的话,保护农民利益是极端反动的行为,因为这样做等于“任凭注定灭亡的农民继续被他们的伪保护者所控制,直到农民从工业工人的消极敌人变成工业工人的积极敌人…”(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

因此,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通过道德、愿望去解决,而必须建立在资产阶级发展中。因为,历史的全部运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中,公有制就是私有制的极大发展,最大化的私有制就是公有制。历史、理论的、逻辑的、实践的必须是同一的,不允许在资本主义之外建立一条道路,即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的:“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失败就在于错误的农村政策。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农民和土地的分离。而俄罗斯恰好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俄罗斯不仅有广袤的土地,而且农村大多处于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的状态。俄国的农民与西欧不同,它绝大多数是不拥有土地的农奴,不存在那些西欧那些世代在土地上耕种的小农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和情感牵绊,因此,这些农奴可以直接转变为无产阶级,而不必像西欧在资本主义初期所采取的各种那些残酷的手段和措施。

马克思不赞成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的政策,即给予他们土地和自由农身份,因为这些措施虽然看起来比以前是一种进步,但在马克思看来是历史性的倒退,因为这些措施把本可以转变为无产阶级的农奴,转变为束缚在土地上的小农,这反而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了新的障碍。因此马克思指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

要分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俄国必然要走的道路,但是俄国的农村的特点让它不需要经历西欧资本主义初期所走过的路,因为它没有西欧在资本主义初期所面对农民和土地分离这一基础问题。

因此,马克思著作中的科学理论部分仅限于资本主义,至于各个国家如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情况而进行的。因此,不能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一般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各个国家形成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混淆,也就是说,形成资本主义的条件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正如美国从没有过封建统治,因此它根本不需要面对西欧资本主义所走过的道路,即反封建的历史过程,它一开始就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那么同样,俄国的特殊情况就自在于它的农业原始共产主义状况,不需要完全经历西欧资本主义初期的残酷性,也就是在《资本论》中指出的:资本主义“整个发展的基础就是对农民的剥夺。”俄国广大农奴完全可以直接转变为无产阶级,因为没有可被剥夺的东西。因此可以避免西欧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所谓“卡夫丁峡谷”。即马克思指出的:“假如俄国想要遵守西欧各国的先例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不把农民变成无产者就达不到这个目的。”

所以 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不同的问题。很多理论混淆这两个区别,由于这种混淆,形成各种各样的认识,典型是有两种;1、西欧资本主义所走过的道路所有国家都必须经历;2、国情特殊可以不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一种是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一般理论应用到特殊,不加区别;第二种,把特殊应用到一般理论,总是区别。这两种情况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误读。

如果通过著作中说的话能理解马克思说的是什么,那么一百年以来的哲学家、科学家早就理解了、也不用让这么多哲学家和学者煞费苦心去研究了。所以,别不懂装懂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