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走德日的工业化吗?
1
最近有个话题是说,中国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走德国日本的路径,简单而言,就是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特大号的德国或日本这样的工业强国。首先,教育改革是必要的,这里不谈,成为工业强国的愿望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走德国和日本的路径绝对是错误的,因为历史条件和过程是不同的。中国完全不具备走德日路径成为像它们这样一个工业国家的可能性,也就是可能性为零。但这并不是说不可能超越它们,而是中国走它们的发展路径是不可能的,这是历史决定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所谓“匠人精神”,但绝大多数人把“匠人精神”理解为一种精益求精的做事方式,这是完全的错误的理解。因为精益求精是一种历史造就的结果,而不是这种精神本身可以制造出好的产品。或者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有历史传承的。是这种历史传承造就了精益求精的所谓“匠人精神”,而不是“匠人精神”是前提,换句话说,它是结果,而不是前提。
在历史上德国和日本早期在工业化初期也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大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居然曾经都冒充Made in USA出口到世界,因为日本有个地名的缩写是USA,所以打这个擦边球。德国也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文章中关于德国产品的描述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但为什么德国和日本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呢?
我们总是误以为美国制造业落后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而是他们要走一个新的路径,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信息化时代。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有一本在中国非常流行的书是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今天回头看,文中的内容美国基本都实现了并超越了。正如当年美国《科学》杂志指出的:“电子改革可能会完全改变美国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出人意料之外的电子新设备,就是以事实粉碎一切。”现在我们也看到,仅在汽车制造领域,特斯拉一家公司的市值就比丰田、本田、奔驰、大众、宝马市值的总和还多。
也就是说,当年美国不跟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在一个路径上玩了。 大家一定不知道,工业文明以来的所有产品在美国以及西方国家都继续生产着,并没有消失。通过Google、亚马逊网站、eBay就可以发现这一点,即任何人如果愿意,可以购买一台蒸汽机所需的全部零件将其组装出来。记住,不是二手的,都是全新的。西方工业文明一百多年所生产过的全部商品都没有消失,包括制造这些商品的设备都在继续生产。而中国1965年定型的红旗CA770的全部图纸后来都找不全了,就一汽这种档案管理水平就不要说制造水平了。再看中国电影的道具,日本兵、国民党居然开着解放10B,南京130也就是苏联嘎斯车就出现了。
就美国这种制造业的传承能力而言,换个角度想,如果信息化时代的产品全部消失,或者说把全球网络关闭,就靠工业文明的基础制造能力去竞争,中国的制造能力在哪?原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2006年的报告就指出,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综合差距在一百年。中国和自己比当然是进步了,但是和先进国家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曾说过:“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现在看这是非常清醒的认识。(待续)
2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在革命之后,科学家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也就是,人在意识、感觉、视觉上的对象不同了,同时对自我的理解也就不同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主义的对象是大自然,例如培根指出的:人类追求知识最容易犯的错误,即过分尊重和赞颂人类理解力和心灵的作用,而使得自身远离对大自然的沉思和经验的观察……。
在培根那个时代这种思想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世界观随之改变,人的对象不是大自然,也不是对经验的观察,而是社会。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对象不同,过去由于人把对象都设定为自然界,所以科学只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没有人类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的差别极其微小,只有通过历史才能将其区别并统合起来,正如无数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所指出的:只有认识的什么是人,才能科学的进步。而人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历史才是人的现实,是科学的根本。所以马克思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关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页)
中国在思想上落后的根本就在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不能区分开,例如天人合一。唯一做出区分的是中国的《道德经》,把“道”分为天道和人道,指出两者是不同的。
马克思的历史观之所以科学,就在于他把握住了人和科学的对象不是自然界,而是历史,而历史是劳动的历史。所以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动物只是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也即是说,自然界是人的改造对象,而不是人的直接对象,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才是人的对象,人之所以为人,是社会关系决定的,不是自然界规定的。
比如,虽然男女在性方面是自然的需求或规定,但双方是否同意发展出这种“自然规定”是被社会关系决定的,自然规定不起作用。双方的出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才华、财富状况、相貌等等是双方交往并发生这种自然规定即性关系的前提,男女之间绝不会仅仅因为性是男女之间自然规定或需求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双方交往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马克思说:“他的欲望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那位蠢货说要加上“男女关系这种自然关系”的前提。问题是在现实中“男女关系的自然关系”是前提吗?显然不是!
而这种前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生变化,例如,在中国女性找对象的目标经历过首选军人、工人、个体户、干部、企业家的过程,是被历史所决定的,文革时期资本家的后代是黑五类,现在呢?
所以,社会关系中现实生活才是人的现实对象,而社会关系是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而社会关系是无机界,这是动物和人的区别,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他的生命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人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所以,人的意识本身也是被历史塑造的,并不是天然具有自由意识,意识是社会关系决定的,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意识,而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界直接是动物的对象世界,而人创造了自己的对象世界,是通过再生产自然界创造出的对象世界,所以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通过劳动创造出自己的对象世界,在这个对象世界中,阶级斗争是这个对象世界的性质,是阶级斗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因此《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第一句话就是:“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3
社会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在于对象,所以马克思指出:“科学正是由于比较和确定了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别而获得了巨大成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18页)
自然界为什么不能称为人的对象?因为自然界不能作为人的直接对象,而是人的改造对象。人通过改造自然界创造自己的对象世界。过去的哲学总是通过解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去理解自身,这种解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类的苦难的根源除了自然环境条件所造成的生存问题之外,并不来自于自然界,自然界也不关心人,而是来自于社会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卢梭也讲:“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所以,社会才是人的现实的对象。一部分人的苦难和一部分人的享乐,不是自然关系,而是社会关系中的阶级关系造成的,所以马克思说:“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才能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在科学观上,自然界也有它的对象,例如太阳可以说是地球的对象,月球也可以说地球的对象,而太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银河系还有它的对象……这是无穷尽的。对于人而言,感性发展不能从自然界取得,而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在中国,我们去山上老林中可以看到那里的村民的感性比城市里,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迟钝。城市里的人到山里所感受到的美,与山里的人所感受的是不同是,他们没有美的感受。
很多人阅读马克思著作常常理解出与马克思相反的意思,首先就是前边说过的是通过文字去理解,而不知道在文字之外的思考是什么(这一点也是马克思理论界的难题),而不知道文字之外的思考就不可能理解文字在说什么。同时,不能把握总体,总是从某一著作或个别段落中去理解,这是绝对不可能理解的,列宁说的好:“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段的和随便挑选出来,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279页)
在这里要提醒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是有很多错误和矛盾的,有些则是完全没有理论价值的,例如爱因斯坦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看法。但是这并不影响马克思的科学贡献,因为在他那个年代,所能得到的用于研究的材料远远不如今天,历史阶段也决定了他能够得到的材料是有限的。弗洛伊德和达尔文也一样,其著作中的许多错误,而且现代精神分析学和生物学也不怎么采纳他们的观点,但并不影响他们的伟大贡献和地位,他们的著作依然是学术工作要参照的典范。因为他们的贡献是科学的方法,并不是实际的内容,理论中存在的错误和矛盾是一切理论的特点,任何理论都是如此,不可能尽善尽美。
所以问题在方法问题,马克思提供的是方法。诺贝尔经济学奖有时候会授予两个相互敌对的学说,例如哈耶克和谬达尔在同一年同时被授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不是去从内容去判断,而是从方法上去判断,而科学的方法是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上的。
比如那位蠢货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俄国可以直接实现共产主义理解为可以跨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达到,蠢货引用了马克思这句话:“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它可以借使用机器而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耕种,而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又非常适合于使用机器。如果它在现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指共产主义)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指不必走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
蠢货连这句话是啥意思都不懂就敢引用,而且 迷之自信的洋洋得意。马克思所说的“卡夫丁峡谷”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通过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就可以知道,它不复杂。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分离,即人与生产资料的分离;科学和劳动的分离(即一般劳动和共同劳动的分离);技能的分离,即分工;知识的分离,即各种专业知识的分科等等。
4
因此,我们就要知道,西欧资本主义初期最残酷的就是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例如圈地运动等等。比较著名的有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德国农民战争》。《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即指出这种残酷性,即“它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牵绊。” 但这种分离的过程虽然是残酷的,但却是一种解放,即把农民转变为无产阶级,正如恩格斯说的:“农民被压迫不是由于他们拥有土地而是由于离不开它。”
而俄罗斯恰好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俄罗斯不仅有广袤的土地,而且农村大多处于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的状态。俄国的农民与西欧不同,它绝大多数是不拥有土地的农奴,不存在那些西欧那些世代在土地上耕种的小农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和情感牵绊,因此,这些农奴可以直接转变为无产阶级,而不必像西欧在资本主义初期所采取的各种那些残酷的手段和措施。
马克思不赞成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的政策,即给予他们土地和自由农身份,因为这些措施虽然看起来比以前是一种进步,但在马克思看来是历史性的倒退,因为这些措施把本可以转变为无产阶级的农奴,转变为束缚在土地上的小农,这反而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了新的障碍。因此马克思指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
这要分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俄国必然要走的道路,但是俄国的农村的特点让它不需要经历西欧资本主义初期所走过的路,因为它没有西欧在资本主义初期所面对的那些问题。因此,马克思著作中的科学理论部分仅限于资本主义,至于各个国家如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情况而进行的。因此,不能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一般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各个国家形成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混淆,也就是说,形成资本主义的条件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正如美国从没有过封建统治,因此它根本不需要面对西欧资本主义所走过的道路,即反封建的历史过程,它一开始就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那么同样,俄国的特殊情况就自在于它的农业原始共产主义状况,不需要完全经历西欧资本主义初期的残酷性,也就是在《资本论》中指出的:资本主义“整个发展的基础就是对农民的剥夺。”俄国广大农奴完全可以直接转变为无产阶级,因为没有可被剥夺的东西。因此可以避免西欧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所谓“卡夫丁峡谷”。即马克思指出的:“假如俄国想要遵守西欧各国的先例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不把农民变成无产者就达不到这个目的。”
所以 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不同的问题。很多人混淆这两个区别,由于这种混淆,形成各种各样的认识,典型是有两种;1、西欧资本主义所走过的道路所有国家都必须经历;2、国情特殊可以不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一种是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一般理论应用到特殊,不加区别;第二种,把特殊应用到一般理论,总是区别。这两种情况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误读。
因此在马克思理论中,一般和特殊是要分清楚的,但特殊正是由于一般才能分析出来,而一般在面对特殊时要采取与特殊相适应的行动,同时,特殊也要呼应一般的理论要求。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的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这些年在微博上很多过来跟我胡扯,引用一大堆马克思怎么说,但不可能赢,其根本就在于他们分不清一般和特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理论的特点就在于,你用他的一般理论可以反对他的特殊,用他的特殊也可以反对他的一般,他的理论自己就可以打自己。因为他的理论构成是一般中有特殊,特殊中有一般,这种运动的思维是非常辉煌的思想成就,他通过自己否定自己,即肯定和否定同时展开构建出理论大厦,这种思维形式在佛学中出现过,正如《金刚经》最后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按照美国思想家罗兰·斯特龙博格在《西方现代思想史》的话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优势,即按照它自己预设的前提,它基本是不可辩驳的。”实际上应该说,它没有可辩驳的东西,因为肯定和否定同时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