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的真正含义:超越引用的哲学思维

我把微博设为半年可见了,因为如果要理解哲学和马克思,靠这些松散的评论是不能理解的。我用我《人作为关系性的定在》草稿中的一条逻辑哲学原理说一下。

例如大家可以看到,经常无知之徒常常把我引用马克思的话指责为教条主义、原教旨主义或者什么其它“不实际”、“没结论”等等诸如此类的。但“马克思指出”的用法是引用吗?那佛学里的“如是我闻”“佛言”难道是用来引用或记录的吗?不是的。

例如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可以发现,引用“马克思指出…”在全球学术论文的引用率排行榜中高居第一。比如有的国际著名学者在论文的一页中就有20个“马克思指出”,这是什么问题?

这种使用方法是把总命题进行拆解后作为其思维架构中的各个部分的小命题使用的,也就是分节使用。通过分节使用,来驾驭对某一类型问题的有序阐述。所以自我上微博以来没有任何人跟我杠赢过,就是由于它们不知道,任何一个分节使用的命题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任何质疑都不在该分节命题之内。分节使用的命题是由悬置在脑海里的总命题对每一句话是否对应进行检验或驾驭,在阐述之外的悬置的总命题是实在。

而实在是不可自我论断的,这与物理学是一样的,例如爱因斯坦说:“物理学只处理感觉经验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甚至连日常思维中的”实在的外在世界“这一概念也完全是以感觉经验为根据的。”

因此通过各个从属(分节)命题驾驭自己的思维主线,同时让读者清楚,作者所阐述的问题和各个概念是限制在所引用的理论视角或某一命题之内。也就是说,当作者作为说的人和读者作为听的人的时候,要求读者不受与作者所阐述之外的无关的知识、概念、经验、条件、兴趣等影响。

所以我的《人作为关系性的定在》的草稿十几年以来始终难以修改,就在于它的困难就在于怎么让读者理解。因为总命题不可自我论断,命题对象是“无”,因为实体是在实际之外,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老子、释迦摩尼、马克思、尼采说的好像“玄而又玄”,就在于不理解实体不是物质、精神,而是各种关系,这种关系构成的事实总和就是世界。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