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思需要摆脱语言束缚
对马克思理解的障碍首先是语言本身,正如维特根斯坦谈《逻辑哲学论》的主旨问题时指出的:“关于可以被命题,也就是被语言(并且在同样的意义上可以被思想的东西)所表述的东西以及不能被命题所表述,但可以被显示的东西的理论,我相信这是哲学的主要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在头脑中想明白的问题,通过语言表达时却不能准确或者说难以表达。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要么构建一门语言,一门反逻辑的语言,现在的所谓逻辑上所谓的命题显示了语言的逻辑属性。因为他认为:“时空之中的人生之谜的解答,在于时空之外。”
佛学有个概念“大方广”,就是指超越时空的智慧。所以理解马克思,需要一定的佛学基础,因为需要相当的程度的悟性,摆脱语言的束缚。康德也说过:哲学是不能学习的,只能学哲思。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序言中说:“我费尽心力,除了用这本书以外,还是不能发现什么捷径来传达这一思想。”所以爱因斯坦有句话:“直觉超越理智,创新是直觉战胜逻辑。”萨特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所以霍布斯鲍姆把马克思的著作誉为“伟大的历史直觉作品”。
我们的语言是历史发展阶段的结果,也就是根据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就像莎士比亚时代英文单词只有大概三万个,而现在有一百多万个。例如internet这个词,在莎士比亚时代就不可能出现。但思想是超越时代的,而语言却受制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摆脱过去时代语言的局限性及时代背景并根据现在的时代及需要做出我们的回答。《楚辞·渔父》中,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