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意识形态下的精神悲剧
所谓“流浪大师”就是被父亲规定,被单位规定,于是自己逃避规定并为了一个更大的规定,也就是他自己说的“我要做官”,要“出将入相”。所以他就是一个被规定的人,他没有自由的、独立的意志和思想。我看过他的谈论的问题,根本不成体统,错误很多。因此他就是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是被意识形态“规定”伤害的人。
精神疾病就是各种“思想”的“规定”及由这些规定形成的世界所导致的,人本身没有这些疾病,因为大自然中没有精神病这种东西,它是自我生产出来的,因为人是自己思想的生产者,所以谁能在自然界发现“抑郁”这种病?生产思想与生产疾病是一个道理。
因此《心经》指出:“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就是指意识形态对人的规定性。马克思确立共产主义的原则就是基于这一点,指出任何意识形态(不管你那个意识形态是什么)都是错误的,他从历史、科学角度证明所有意识形态不可能有任何正确性和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人精神是一种伤害,是社会发展的障碍。所以马克思说要把这个“颠倒的世界”颠倒过来。
为什么要“戳之”呢?因为意识形态作为古老的巫术而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内容而存在的统治需要。“意识形态”这个词是一位微不足道的、庸俗的资产阶级小人物特尔西在18世纪初期的一本名为《意识形态原理》中提出的,马克思使用这个词是对这个概念及这个概念背后所代表的一切的鄙视和讽刺。
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不管过去那些巫师、神学家、哲学家、道德家或意识形态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无非是都想宣布什么是固定的思想,而他们共同之处是都相信思想的统治,也就是说,他们都相信在这个世界有一种天然正确的思想、观念、想法、意识或行动指南存在。
按照尼采的说法,“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永恒的无理性”,他说:“每一种宗教和道德的基础都是这样一个公式:”做这个,别做那个—这样,你就将会幸福!否则…“每一种道德、每一种宗教都是这种律令,我将之称为理性的巨大原罪。”佛学、老子也同样是这样的认识。
人有差别心,就有审美观也有审丑观,但美 и丑往往没有区别。人世间所有悲剧都源自意识形态和传统的规定性,尤其是统一思想。马克思说过:“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意识形态教育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伤害是很大的,而我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认识。以至于中国各种精神病数量世界第一,其中精神分裂症据统计占总中国总人口数的0.45%,居世界第一。这还是经过医院诊断的,没有去医院就诊的人数可能更大,比如农村人口。
所以我劝有孩子的家长,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意识形态教育和新闻,远离所有“正能量”的宣传,尤其是儒家思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龚自珍曾说中国对人才是“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渐,或三岁而戮之,十年而戮之,百年而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