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活力在于批判与超越

【论学术和教育1】 如果我们把科学的目的作为首要考量的话,那么所谓学术标准或者规范,就是扼杀学术活力的举动。因为科学的目的是在于“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的有条理思想。(爱因斯坦语)”

制定所谓学术标准无非是把标准规范在基于理性的思考范围内,而这一原则恰恰导致没有创造性的结果或者说是无意义的科学活动。胡塞尔指出,这些所谓科学方式是以对每一个理性的人都具有约束力的方式去认识,是规定应当如何根据普遍的本质来规定它,是规定可以根据哪一种方法在个别情况下获得它。所以我们看到通常的论文表现是从以往的理论中获取学说,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取经验,并根据学术标准或规范完成的结合体。这种论文一文不值。

缺乏科学目的的研究,运用理性解决问题不仅使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而且使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性质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扩大。正如爱因斯坦给国际知识界和平大会的贺信中所说的:“痛苦的经验使我们懂得,理智思考对于解决我们社会生活的问题是不够的。透彻的研究和锐利的科学工作,对人类往往具有悲剧的含义。”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理性的思考,而是要明白理性思考的目的和如何使用理性工具。如果不会思考和正确的使用理性工具,那就是爱因斯坦说的:“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理性和正确使用理性是两个问题,如老子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说:“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

当我们把古往今来所有对人类发展有过巨大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发现他们思维一个共同特点,即摆脱一切规定性,就像斯宾诺莎发现的“规定或限定即否定”的原理,即对事物规定就是事物的界限,就是对其它事物的否定。

因此批判性是思辨方法的核心,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不能被批判的思想不是思想而是教义,不能被证伪的不是科学,批判性是一切事物得以发展的规律。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对于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等观点,并将这个规律作为共产主义原则的根本,即“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那么对于教育而言也是如此,也就是在教育中不产生各类“规定性”,保持教育的独立性是严肃的问题。所以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工人党实行“平等的国民教育”的主张,指出“由国家实行国民教育”是完全要不得的。马克思这里反对的是指德国工人党把国家指定为对人民的教育者的主张,而不是指用法律确定国民学校的经费等由国家保障。所以他说:“倒是需要人民对国家进行极其严厉的教育。”

因为由国家对人民进行教育,那么国家和这种制度之下的教育者就会凌驾于社会之上,教育者本人就是统治阶级的奴才,因此这些教育制度之下只能教育出奴才。所以马克思在确立共产主义原则的纲领性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就是针对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的。


【论学术和教育2】 凡是在书中或网络上能够找到的知识,你都不需要记在脑子里。那么反过来说,根据你自己的需要你都可以在书中或网络找到的,都是你一定的思维活动的需要。而你所能找到的,都基于你自身的思维活动能力即思维的界限,比如对物理学没兴趣的人不会主动去找物理学的书去看。因此,扩展或发展你的思维活动能力才能够让你有兴趣、有意愿去掌握或了解更多的知识。因此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思维能力,而不是记住知识。所以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因为如果你把知识本身当作自己思维能力的话,那么你所学习的知识的边界或类别,就是你思维能力的边界和类别。你就是个毫无疑问的白痴。

所以我们看到爱因斯坦在获得巨大科学成就后,其余生就是要否定自己的理论及因他的发现而产生的学说,直到生命的终点。他在给朋友信中承认自己的失败,对自己50年的思考表达出无比的遗憾。因为只有找到否定自己知识的地方,才能够让思维再一次腾飞,从而迈向下一个创造知识的征程。因此对于学术规范或者说各种条例,爱因斯坦曾大声说:“文牍主义束缚人的精神就像扎木乃伊的带子。”

各种规定成长起来的职业白痴毫无疑问是渺小的小人物,小人物自然就长出一种傲慢和自尊的小脾气。这帮小人物由于自己掌握茴香豆的“茴”有七种写法而沾沾自喜,但它们就是到处行走的小U盘而已,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就是1MB和2MB的存储量差别。但是被小U盘们看不起是伟大事物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正如培根说的:“科学的成长是出于伟大的才智上…这类进步不止得不到奖品和实在的利益,就连舆论同情都搏不到。因为这种事情高于人们的一般水平,为他们所不能接受。”因此被走来走去的,脏兮兮、臭烘烘的小U盘们看不起的事物,正是伟大事物的基本特点。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