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伤疤忘了疼”:中国总病根儿的历史观批判
1. 中国的总病根:错误的历史观
中国的总病根儿,我用一句大俗话说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用理论的话说就是:错误的历史观对现实世界的扭曲。这个题目非常大,我先简单勾勒一下基本线条。
事物是二重性的,历史也是。人们在历史中碰到的结果,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中国的问题就在于对这两者分不清,所以也就分不清中国革命的意义,看不懂中国历史,更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为什么。
分不清这个问题,就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崩溃。例如洋务运动时期的很多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本”;“为中国增一分物业,即为外国减一分利权”;“富国强兵,致富通商”等等。
这是什么思想?这就是重商主义,是封建自由资产阶级思想,即小农、小资产阶级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就是要打倒这种思想及其制度。
2. 传统的梦魇与现实的扭曲
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在政治上采取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来改造政治体制,经济上则采取西方的做法。这种思路,让一切传统的力量都成为巨大的阻力,成为人们的梦魇。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总会怀念过去人与人之间那种简单的社会关系。每个时代的孩子都会得到长辈的教诲,但每个时代的老人也必然会失望。因此,每个时代的老人都或多或少看不惯,确切地说是不理解当下的新人。
但如果国家也采取这种看问题的方式,那就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观,从而导致扭曲的现实世界。
看看王森然说的:“夫中国人民,以保守为天性,尊己动为日大教…造成这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之中国现局。使光明俊伟之人,无以自存于社会,伤之者又不能自富所处之时代。”
再看看梁启超说的:“其在上者,必曰下无人才,无所可用也;其在下者,必曰上不变法,无一可言也。以故,疆臣则归罪政府,政府则归罪疆臣;州县则归罪督抚,督抚亦归罪州县;士民则归罪有司,有司亦归罪士民。要而论之,相率不发一论,不办一事而已。”
总之,都是这类对现实的感受。但可悲的是,统治阶级及文人们不在理论上加以澄清,不去认识现代文明的科学规律,反而认为是经济发展把人心搞坏了,因此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找。此等见解乃天下最可怜、可悲、可恨的见解,无知到了极点!
3. “AB分离”的灾难根源
接着聊“AB”问题。如前边谈到的,仁人志士们对中国现实社会这种对立、即扭曲的现实世界所表现出的愤慨和无奈,是由于错误的历史观导致的。其背景是资本主义发展对传统观念、农村文明的冲击,从而导致扭曲历史观的出现。
这种扭曲的、错误的历史观,在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必然形成某些看法,例如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回归家庭价值、勤俭节约、和谐社会、环境主义、城市美化、民族主义等等这些小农、小资产阶级观点。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按照政治光谱分类,这种观点为右派观点。按照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分类,这些属于极右翼,即法西斯主义。例如希特勒所推崇的“往日时光”,并使用“社会主义”的概念,采取自下而上的群众动员方式等。我们在历史中看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喜欢德国,甚至今天我们也感觉中国人与德国人冥冥之中总有一分相似,就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就是一个逐步消灭农村文明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历史过程。《资本论》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基础,都是城乡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因此,在这种对立运动中,反动派们不是往前看,而是往后看。他们从过去吸取营养,把往昔的道德、传统当作解决今天问题的灵丹妙药。于是就会产生“政左经右”、或者“政右经左”这些“AB”分离的问题,这就是灾难的根源。
所以《共产党宣言》宣告:“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