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利”与“弊”

愚昧未开化的人在谈判中有一个思维特点,那就是进行利弊对比,通过分析对方不利的一面,看自己有利的一面决定自己的策略,而不是对整体关系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判断。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不存在利弊的选择题,因为“利弊”是并行的,也就是事物发展是二重性的,因此只有认识到并顺着历史进程才能做出正确的事情。而所谓正确就是不采取消除“弊”的措施,而是采取推动“利”的发展去消除“弊”的问题,因为事物的矛盾必须从事物的发展中解决,问题产生与问题的解决是同一条道路。

如果采取消除弊端的措施,反而等于推动冲突和矛盾的进一步扩大,自掘坟墓。所以那种“除弊兴利”的思维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始终推动“利”的发展,形成“利”始终大于、高于、“弊”的发展态势,即在“弊”之上的形态。而不是通过消除“弊”发展“利”,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而且是唯心主义最愚昧的那种。

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而什么是“利”,则要根据历史进程做出当下的决定。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什么阻碍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是胡说八道,因为他们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当作一个对立处理,而没有把它们当作事物的二重性理解。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区分不是建立在穷人与富人区分上,而是建立在生产关系的理解上,即在这个生产关系中的利益承担概念上。所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推动资产阶级的发展,而不是以消灭资产阶级。因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资产阶级的发展,而资产阶级的发展就是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最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灭阶级差别本身,即对立的。所以马克思说:“消灭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就消灭了自身。”

而反动派总是希望消灭对立,而没有想到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阶级差别本身才能消除对立。以往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就是不理解这个关键问题。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二十年后再次指出:“宣言用最新的社会学说看待社会关系,并且拟定了这样的政治斗争策略:在资产阶级这个社会还在同等级制度或封建制度的代表人物进行斗争的国家里,如果资产阶级坚决主张进步,工人始终应当支持资产阶级。”

而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是在于始终推动资本主义合理发展,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指出,二战以后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左翼运动的表现,即始终以推动资本主义合理发展改造社会结构为宗旨。以此相比,苏联解体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