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削”:一个被误读的马克思主义概念

很多人误以为马克思批判“剥削”是出于道德谴责,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读。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剥削”一词描述的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它既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跟对错、好坏这种道德判断无关,而是一种生产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有人指责资本家“剥削”工人时,常常陷入一种小农式的道德义愤,认为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是不道德的。然而,马克思讲得很清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剩余劳动(体现为剩余价值),恰恰是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获得解放、掌握大自然、摆脱宗教束缚及突破对人类一切限制并成就伟大文明的根本,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

不占有剩余价值,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没有剩余劳动,我们今天依然在为生存而挣扎,不可能有科学、艺术和文化。因此,问题不在于“占有剩余价值”本身,而在于这种占有所处的生产关系。

将“剥削”这个科学概念进行道德化、污名化的解读,恰恰说明了思维的贫乏。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所以《道德经》接着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这其中的“道”,就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而不是廉价的道德说教。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