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迷思:超越“理性”的陷阱
最近,中国有种声音称“理性是维护中美关系的基础”。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说明目前还没有摆脱在中美关系的根本问题上的误判。也就是说,中国认为美国无非要的是利益,所以希望对方在利益上沟通,而不是在非理性的问题上纠缠,例如价值观上的。这种对问题的认识或判断是极其危险的。
所以,正是建立在这种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导致了很多的困难。随着这种认识问题的方式及由此所做出的对策和行动的过程,逐步导致西方乃至全世界与中国的对抗。在这个过程中,对方的不信任感会逐步提升,同时导致对方取得越来越多的谈判筹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自身暴露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不仅导致对方的防范意识会越来越强,或者说越来越清醒,即认识到的问题越来越深刻,同时提出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多。
这种错误的思维问题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理性是什么,这是中国思想理论落后的根源之一,因为这种思维等于没思维。这个问题要说起来,可以把全部哲学史、科学史、人类历史叙述一遍,这里没有时间说。但是记住所有进步的哲学都是否定理性的,但是这种否定并不是说不需要理性,而说不能作为推动进步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靠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战争、谋杀都是理性的选择;爱情是靠理性选择的结果吗?
比如到美国使馆签证,你提供再多的材料证明自己没有移民倾向,但只要签证官感觉不喜欢、凭感觉不信任你,那些材料就没用,看都不看就给你拒签。这就是自由心证原则。英美法律有一种“盖然性”原则,它不是必然性的,但高于必然性。中国改革开放获得美国支持,就在于美国做出了有利于中国的盖然性的外在性判断,所以无论中国现实中怎样,它都以这种外在性的判断为原则。而现在就是这个外在性的判断发生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