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理论的贫困:从“为人民谋幸福”谈起
中国的政治理论幼稚的不行,以至于全世界没有正经学者当回事去研究,一个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任何逻辑和思想。而没有逻辑和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命题错误导致的,即使用了伪命题。而伪命题下能发展出理论吗?没有地基能盖大楼吗?不可能嘛。
主命题是理论的核心,是思维的模型、图像、架构等等,但不能有逻辑形式。政治理论命题必须肯定全部社会的现实情况,也就是历史的过去和现在。即主命题必须包含并肯定出自它的每一个命题,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而不能出现主命题与其他命题的矛盾,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真命题必须是全部自然科学的总和,而哲学不属于自然科学,因此马克思说:“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中国迄今为止在政治理论中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使用了伪命题,然后把马克思主义强塞进去。例如中国有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思奇,他在《大众哲学》指出:“我们要重复说一遍以前说过的话:哲学的重要任务在于改变世界。”而马克思说的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连这一命题都搞错的情况,它能是马克思主义吗?而这个命题是从属于主命题“共产主义”的,连这种都搞错,他能理解主命题吗?
比如为人民谋幸福就是伪命题。谁来“为”,你是主人?谁是“人民”,人=人民之间什么关系?怎么“谋”,你发现和掌握真理了?什么是“幸福”等等问题都出来了,因此只是一种愿望即形而上学,而“愿望有多好,文风就多糟(恩格斯)。”这就是马克思批判那些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时说的情况:“通过最后人类学的形而上学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说的这种并不是他独有的,中国的老子也是这么看问题。例如《道德经》的两篇的区别就是,“道篇”就属于主命题,“德篇”是从属命题。所以“德”是在“道”之下的命题,所以它的格局、范围、内容比“道篇”小很多,因为命题结构本身承载不了自然形式。
毛主席有一首诗《沁园春·雪》,我看60年代之后毛泽东的文章,就不相信这是毛泽东写的,因为这种内容所展示的东西是儒家小文人很轻浮的情怀,不是一个思考哲学的革命者该有的大气魄。后来有人说是胡乔木写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但是即便是毛泽东写的,他之后的诗词明显气魄大于《沁园春·雪》,例如《贺新郎·读史》,因为他脱离江山的立场看问题了,格局大了。
为什么这么说?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以天下江山看问题是轻浮的表现,君子天天坐在车上,不会以车看问题,“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但你是“万乘之主”后,就能以一万台车为前提看问题吗?这是说坐江山后以江山看问题太轻浮了。所以“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不以人看问题,而以江山看问题是轻浮,所以“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以人看问题为基本参照。所以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孟子不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吗?
因为前一章指出了“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后边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等都是相呼应的命题结构中的内容。不能分开章节理解。
所以一篇政治理论很容易看出它的思维结构的,瞎编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