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与儒家思维的谬误
有人说了,对儒学不能“一刀切”。对这个弱智词儿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个词就是儒家思想的必然衍生。大家经常能看到,当一项政策出来后,由于执行出现问题,马上会补下一个文件,里边经常会有“禁止一刀切”。
那么问题来了,“一刀切”和“禁止一刀切”有区别吗?我告诉大家,没有任何区别。因为那个政策本身就是“一刀切”。这是由于立法和政策本身就不是保护差异性的,它本身就是与社会对立的,不是普遍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无知,总是把普遍性和差异性混淆,不理解什么是普遍性。
普遍性是以保护差异性为原则的,例如“言论自由”这一普遍性原则恰恰是建立在对差异性的保护上的。再比如,奶粉标准,普遍性原则就是建立一个基本的安全标准,以保护差异性。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奶粉标准比美国高很多,但实际情况比美国高吗?因为没有以保护差异性为原则的普遍性,不是标准。因为由于环境、生产设备等各种原因,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仅是一个高标准,那么达不到的企业就要造假达到,比如三鹿加三聚氰胺。与其这样,还不如建立一个基本的安全标准,剩下的由消费者对各种差异性产品做出选择,以激发生产厂家在质量上采取竞争。
而儒家学说 就是这种不保护差异性的邪说。儒家把“标准”弄挺高,说这是天道。天道嘛,自然是“普遍性”的。至什么是天道,全凭它们那两片嘴。
所以它们那套歪理邪说不仅不保护差异性,你还不能质疑。不仅不能质疑,你还必须敬畏;如孔老二说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敬畏还不够,你还的尊;尊还不够,它有错了,你还得帮它隐瞒,名字你都得避讳,“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等等这些歪理邪说一套一套的。
所以“一刀切”和“禁止一刀切”是一个问题。